首頁 女生 水浒傳

第204章 甯海軍宋江吊孝湧金門張順歸神(2)

水浒傳 施耐庵 4210 2024-01-31 01:07

  一路分撥步軍頭領正偏将,從湯鎮路去取東門,是:

  朱仝史進魯智深武松王英扈三娘

  一路分撥水軍頭領正偏将,從北新橋取古塘,截西路,打靠湖城門:

  李俊張順阮小二阮小五孟康

  中路馬步水三軍,分作三隊進發,取北關門、艮山門。
前隊正偏将是:

  關勝花榮秦明徐甯郝思文淩振

  第二隊總兵主将宋先鋒、軍師吳用,部領人馬。
正偏将是:

  戴宗李逵石秀黃信孫立樊瑞鮑旭項充李衮馬麟裴宣蔣敬燕順

  宋清蔡福蔡慶郁保四

  第三隊水路陸路助戰策應。
正偏将是:

  李應孔明杜興楊林童威童猛

  當日宋江分撥大小三軍已定,各自進發。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
且說中路大隊軍兵前隊關勝,直哨到東新橋,不見一個南軍。
關勝心疑,退回橋外,使人回複宋先鋒。
宋江聽了,使戴宗傳令,吩咐道:“且未可輕進。
每日輪兩個頭領出哨。
”頭一日,是花榮、秦明,第二日徐甯、郝思文,一連哨了數日,又不見出戰。
此日又該徐甯、郝思文,兩個帶了數十騎馬,直哨到北關門來,見城門大開着,兩個來到吊橋邊看時,城上一聲擂鼓響,城裡早撞出一彪軍馬來。
徐甯、郝思文急回馬時,城西偏路喊聲又起,一百餘騎馬軍,沖在前面。
徐甯并力死戰,殺出馬軍隊裡,回頭不見了郝思文,再回來看時,見數員将校,把郝思文活捉了入城去。
徐甯急待回身,項上早中了一箭,帶着箭飛馬走時,六将背後趕來,路上正逢着關勝,救得回來,皿暈倒了。
六員南将,已被關勝殺退,自回城裡去了,慌忙報與宋先鋒知道。
宋江急來看徐甯時,七竅流皿。
宋江垂淚,便喚随軍醫士治療,拔去箭矢,用金槍藥敷貼。
宋江且教扶下戰船内将息,自來看視。
當夜三四次發昏,方知中了藥箭。
宋江仰天歎道:“神醫安道全已被取回京師,此間又無良醫可救,必損吾股肱也!
”傷感不已。
吳用來請宋江回寨,主議軍情,勿以兄弟之情,誤了國家重事。
宋江使人送徐甯到秀州去養病,不想箭中藥毒,調治不痊。

  且說宋江又差人去軍中打聽郝思文消息,次日,隻見小軍來報道:“杭州北關門城上,把竹竿挑起郝思文頭來示衆。
”方知道被方天定碎剮了,宋江見報,好生傷感。
後半月徐甯已死,申文來報。
宋江因折了二将,按兵不動,且守住大路。

  卻說李俊等引兵到北新橋住紮,分軍直到古塘深山去處探路,聽得飛報道:“折了郝思文,徐甯中箭而死。
”李俊與張順商議道:“尋思我等這條路道,第一要緊是去獨松關、湖州、德清二處沖要路口。
抑且賊兵都在這裡出沒,我們若當住他咽喉道路,被他兩面來夾攻,我等兵少,難以迎敵。
不若一發殺入西山深處,卻好屯紮。
西湖水面好做我們戰場;山西後面,通接西溪,卻又好做退步。
”便使小校,報知先鋒,請取軍令。
次後引兵直過桃源嶺西山深處,在今時靈隐寺屯駐;山北面西溪山口,亦紮小寨,在今時古塘深處;前軍卻來唐家瓦出哨。
當日張順對李俊說道:“南兵都已收入杭州城裡去了。
我們在此屯兵,今經半月之久,不見出戰,隻在山裡,幾時能夠獲功。
小弟今欲從湖裡沒水過去,從水門中暗入城去,放火為号。
哥哥便可進兵取他水門,就報與主将先鋒,教三路一齊打城。
”李俊道:“此計雖好,恐兄弟獨力難成。
”張順道:“便把這命報答先鋒哥哥許多年好情分,也不多了。
”李俊道:“兄弟且慢去,待我先報與哥哥,整點人馬策應。
”張順道:“我這裡一面行事,哥哥一面使人去報。
比及兄弟到得城裡,先鋒哥哥已自知了。

  當晚張順身邊藏了一把蓼葉尖刀。
飽吃了一頓酒食,來到西湖岸邊,看見那三面青山。
一湖綠水,遠望城郭,四座禁門,臨着湖岸。
那四座門:錢塘門、湧金門、清波門、錢湖門。
看官聽說,原來這杭州舊宋以前,喚做清河鎮。
錢王手裡,改為杭州甯海軍,設立十座城門:東有菜市門、薦橋門;南有候潮門、嘉會門;西有錢湖門、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北有北關門、艮山門。
高宗車駕南渡之後,建都于此,喚做花花臨安府,又添了三座城門。
目今方臘占據時,還是錢王舊都,城子方圓八十裡,雖不比南渡以後,安排得十分的富貴,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怎見得:

  江浙昔時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休言城内風光,且說西湖景物:有一萬頃碧澄澄掩映琉璃,列三千面青娜娜參差悲翠。
春風湖上,豔桃濃李如描;夏日池中,綠蓋紅蓮似畫。
秋雲涵如,看南國嫩菊堆金;冬雪紛飛,觀北嶺寒梅破玉。
九裡松青煙細細,六橋水碧響泠泠。
曉霞連映三天竺,暮雲深鎖二高峰。
風生在猿呼洞口,雨飛來龍井山頭。
三賢堂畔,一條鳌背侵天;四聖觀前,百丈祥雲缭繞。
蘇公堤東坡古迹,孤山路和靖舊居。
訪友客投靈隐去,簪花人逐淨慈來,平昔隻聞三島遠,豈知湖北勝蓬菜?

  蘇東坡學士有詩贊道:

  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也相宜。

  又有古詞名《浣溪沙》為證: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迎醉客,入花黃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這西湖,故宋時果是景緻無比,說之不盡。
張順來到西陵橋上,看了半晌,時當春暖,西湖水色拖藍,四面山光疊翠。
張順看了道:“我身生在浔陽江上,大風巨浪,經了萬千,何曾見這一湖好水,便死在這裡,也做個快活鬼!
”說罷,脫下布衫,放在橋下,頭上挽着個穿心紅的兒,下面着腰生絹水裙,系一條搭膊,挂一口尖刀,赤着腳,鑽上湖裡去,卻從水底下摸将過湖來。
此時已是初更天氣,月色微明,張順摸近湧金門邊,探起頭來,在水面上聽時,城上更鼓,卻打一更四點。
城外靜悄悄地,沒一個人。
城上女牆邊,有四五個人在那裡探望。
張順再伏在水裡去了,又等半回,再探起頭來看時,女牆邊悄不見一個人。
張順摸到水口邊看時,一帶都是鐵窗棂隔着。
摸裡面時,都是水簾護定,簾子上有繩索,索上縛着一串銅鈴。
張順見窗棂牢固,不能夠入城,舒隻手入去,扯那水簾時,牽得索子上鈴響,城上人早發起喊來,張順從水底下。
再鑽入湖裡伏了。
聽得城上人馬下來,看那水簾時,又不見有人,都在城上說道:“鈴子響得跷蹊,莫不是個大魚,順水遊來,撞動了水簾。
”衆軍漢看了一回,并不見一物,又各自去睡了。

  張順再聽時,城樓上已打三更,打了好一回更點,想必軍人各自去東倒西歪睡熟了,張順再鑽向城邊去,料是水裡入不得城。
爬上岸來看時,那城上不見一個人在上面,便欲要爬上城去,且又尋思道:“倘或城上有人,卻不幹折了性命,我且試探一試探。
”摸些土塊,擲撒上城去,有不曾睡的軍士,叫将起來,再下來看水門時,又沒動靜。
再上城來敵樓上看湖面上時,又沒一隻船隻。
原來西湖上船隻,已奉方天定令旨,都收入清波門外和淨慈港内,别門俱不許泊船。
衆人道:“卻是作怪?
”口裡說道:“定是個鬼!
我們各自睡去,休要睬他!

”口裡雖說,卻不去睡,盡伏在女牆邊。
張順又聽了一個更次不見些動靜,卻鑽到城邊來聽,上面更鼓不響。
張順不敢便上去,又把些土石抛擲上城去,又沒動靜。
張順尋思道:“已是四更,将及天亮,不上城去,更待幾時?
”卻才爬到半城,隻聽得上面一聲梆子響,衆軍一齊起。
張順從半城上跳下水池裡去,待要趁水沒時,城上踏弩、硬弓、苦竹箭、鵝卵石,一齊都射打下來。
可憐張順英雄,就湧金門外水池中身死。
詩曰:

  曾聞善戰死兵戎,善溺終然喪水中。
瓦罐不離井上破,勸君莫但逞英雄。

  話分兩頭,卻說宋江日間已接了李俊飛報,說張順沒水入城,放火為号,便轉報與東門軍士去了,當夜宋江在帳中和吳用議事,到四更,覺道神思困倦,退了左右,在帳中伏幾而卧,猛然一陣冷風,宋江起身看時,隻見燈燭無光,寒氣逼人。
定睛看時,見一個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立于冷氣之中。
看那人時,渾身皿污着,低低道:“小弟跟随哥哥許多年,恩愛至厚,今以殺身報答,死于湧金門下槍箭之中,今特來辭别哥哥。
”宋江道:“這個不是張順兄弟?
”回過臉來這邊,又見三四個,都是鮮皿滿身,看不仔細。
宋江大哭一聲,蓦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
帳外左右,聽得哭聲。
入來看時,宋江道:“怪哉!
”叫請軍師圓夢。
吳用道:“兄長卻才困倦暫時,有何異夢?
”宋江道:“适間冷氣過處,分明見張順一身皿污,立在此間,告道:‘小弟跟着哥哥許多年,蒙恩至厚。
今以殺身報答,死于湧金門下槍箭之中,特來辭别。
’轉過臉來,這面又立着三四個帶皿的人,看不分曉,就哭覺來。
”吳用道:“早間李俊報說,張順要過湖裡去,越城放火為号,莫不隻是兄長記心,卻得這惡夢?
”宋江道:“隻想張順是個精靈的人,必然死于無辜。
”吳用道:“西湖到城邊,必是險隘,想端的送了性命。
張順魂來,與兄長托夢。
”宋江道:“若如此時。
這三四個又是甚人?
”和吳學究議論不定,坐而待旦,絕不見城中動靜,心中越疑。

  看看午後,隻見李俊使人飛報将來說:“張順去湧金門越城,被箭射死于水中,現今西湖城上把竹竿挑起頭來,挂着号令。
”宋江見報了,又哭的昏倒,吳用等衆将亦皆傷感。
原來張順為人甚好,深得弟兄情分。
宋江道:“我喪了父母,也不如此傷悼,不由我連心透骨苦痛!
”吳用及衆将勸道:“哥哥以國家大事為念,休為弟兄之情,自傷貴體。
”宋江道:“我必須親自到湖邊,與他吊孝。
”吳用谏道:“兄長不可親臨險地,若賊兵知得,必來攻擊。
”宋江道:“我自有計較。
”随即點李逵、鮑旭、項充、李衮四個,引五百步軍去探路,宋江随後帶了石秀、戴宗、樊瑞、馬麟,引五百軍士,暗暗地從西山小路裡去李俊寨裡。
李俊等接着,請到靈隐寺中方丈内歇下,宋江又哭了一場,便請本寺僧人,就寺裡誦經,追薦張順。

  次日天晚,宋江叫小軍去湖邊揚一首白幡,上寫道:“亡弟正将張順之魂”,插于水邊。
西陵橋上,排下許多祭物,卻吩咐李逵道:“如此如此。
”埋伏在北山路口;樊瑞、馬麟、石秀左右埋伏;戴宗随在身邊。
隻等天色相近一更時分,宋江挂了白袍,金盔上蓋着一層孝絹,同戴宗并五七個僧人,卻從小行山轉到西陵橋上。
軍校已都列下黑豬白羊,金銀祭物,點起燈燭熒煌,焚起香來。
宋江在當中證盟,朝着湧金門下哭奠,戴宗立在側邊。
先是僧人搖鈴誦咒,攝招呼名,祝贊張順魂魄,降墜神幡。
次後戴宗宣讀祭文,宋江親自把酒澆奠,仰天望東而哭。
正哭之間,隻聽得橋下兩邊,一聲喊起,南北兩山,一齊鼓響,兩彪軍馬來拿宋江。
正是:隻因恩義如天大,惹起兵戈卷地來。
畢竟宋江、戴宗怎地迎敵,且聽下回分解。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