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突襲臨淄一
“武安君如此之為,解決陶邑之難易如反掌,晉鄙在這裡恭喜白起旗開得勝。
”晉鄙眼神帶着恭敬,尊敬無比的對白起拱拱手,但是心裡卻對白起不以為然。
三萬鐵騎想要從陶郡奔襲臨淄,本就是難如登天,更别說白起的秦軍遠離秦國本土,補給上更是困難重重,在他晉鄙看來,白起這就是找死的行為。
雖然白起曾經率領十萬秦軍深入楚國境内,直接攻破郢都,但晉鄙不認為白起這個家夥現在還有那麼好的運氣,楚國和秦國臨近,更是從丹水直接南下,速度迅猛無比,楚國沒有能反應過來。
公元前279年,就在“渑池之會”同年,白起舉兵八萬,南下伐楚。
其實,在“渑池之會”前一年,秦軍已經與楚國交戰過,并且獲勝。
當時的統帥,是赫赫威名的司馬錯将軍。
隻怪白起先前表現的太過出色,攻下幾十城,斬殺幾十萬人對他來說似乎輕而易舉,一出手,就如砍瓜切菜一樣,反倒将司馬錯這位資格最老的老将軍給抛在幕後了。
其實,實事求是的講,論戰術,司馬錯遠不如白起;但論起戰略眼光來,司馬錯卻是要勝出白起一籌。
這從其終生緻力于伐蜀一事上就可看出,能夠和張儀辯論不落下風也是奇人一個。
蜀國,以及附近巴、苴,早先已被他讨平,後來又多次叛亂,每次也都是由司馬錯率軍前去平叛。
三番四次下來,到了這時,總算消停了,秦國終于将這塊偏處西南的廣闊土地成功消化。
消化過後,得了蜀地的巨大作用便立即顯現了出來。
首先是經濟方面。
既歸秦國統轄,就要納稅,就要按秦國律法辦事。
蜀地雖人煙稀少,與中原大國不能相比,但因其面積不小,因此這一塊貢獻也委實可觀。
其次,就是更關鍵的戰略意義了。
司馬錯早在首次伐蜀時,就曾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觀點:得蜀,則得楚;得楚,則可安天下!
這一年,司馬錯率着平定蜀地的十萬秦軍,以及數萬巴蜀土人,乘着事先造好的戰船,浩浩蕩蕩地從涪水(嘉陵江支流)出發,向東攻入了楚國境内。
楚國曆來隻擔心秦國從商於等地出兵南下,未曾提防過秦軍會從蜀地殺出,而且用的還是新式武器――戰船,這可是楚、越等國的專利。
因而一時措不及防,被秦軍迅速突入。
等到楚襄王急匆匆将駐守在秦、楚西北邊境的數十萬大軍調動過來應戰時,司馬錯又突然劍鋒一轉,改走陸地,直插楚國最南端的黔中地帶(今湖南一帶)。
這一地帶,已與先前提到過的百越等部族接壤,屬于楚國人煙稀少的蠻荒之地。
正因為是蠻荒之地,連楚人自己都對這一帶地勢不太熟,到處亂嚷嚷的尋找秦軍,卻始終尋找不到。
最可氣的是,司馬錯趁此機會,又唆使當地的百越人、滇人起兵反楚――他長年忙于安頓少數民族(巴蜀人),自然了解此中要害。
最終,楚人忙活了大半年,對秦軍毫無辦法,直至将漢水以北的上庸等地割給了秦國,司馬錯才領兵退回蜀中。
結果,秦軍好不容易走了,楚王又得報說南方各部族業已叛亂,隻得又派出大軍前去叛亂,一二來去,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南邊,北邊的防禦自然就弱了。
秦國正面進攻楚國的機會來了。
原本,渑池之會前,秦昭襄王尚在先伐趙還是先伐楚之間舉棋不定,後見趙國君臣一心,一時不可驟下,便打定主意伐楚。
這次伐楚的指揮官,換作了白起。
一年前,司馬錯伐楚時,動用的軍力大緻為十二三萬,利用水路之便,對楚國旁敲側擊,取得了豐碩的戰果;這次白起的兵力更少,隻有八萬,且無戰船,又得從正面進攻。
作戰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白起信心十足,因為他原本就擅長以少勝多,何況,司馬錯已為他拿下了關鍵的一城,讓他更有把握去打勝這一仗。
這座城池的名字,叫做:上庸(今湖北竹山縣一帶)。
上庸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的西北面有條大江,這條江的名字,叫做漢水。
當年孫武伐楚時,差點因為欲渡漢水而不能,遭受大敗。
如今,因司馬錯逼迫楚國将上庸割讓給了秦國,白起便可輕易率軍占據漢水的東南岸,不用再為漢水天塹而頭疼。
上庸距離楚國郢都大約千裡,因避過了漢水,中間已無大江之隔。
郢都,就在眼前。
白起想超越司馬錯,拿下此地!
好吧,戰前分析到此結束,接下來且細看戰況。
卻說白起得了令後,領了八萬大軍,由鹹陽出發,讨伐楚國。
他深知上庸的關鍵性,一出手便派出大軍進駐此地,聲勢喧嚣,大大地震驚了東方的楚國。
此時白起通過“伊阙之戰”,早已是天下聞名,因而楚襄王得知白起派大軍進駐上庸後,深為惶恐。
若秦軍由此地急行軍向郢都趕來,隻需月餘便可兵臨郢都城下,于是他趕緊下令道:各處城邑,速速領兵前來郢都增援!
當時,楚國總兵力約有六十萬人。
其中,十萬人分布于長江下遊的吳、越等地;十萬人駐守北方,以當齊、韓二國;另有數萬人,駐守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帶)、巫郡(今重慶巫山一帶)等地,以當司馬錯。
再剩下的,則是三十萬主力,齊聚在楚國的核心地帶――荊州(湖北、湖南)中部,以鎮四方。
既是核心地帶,自然是城池林立,要塞衆多――共計有大大小小的城池數十個。
其中,又以三座城池最為重要。
這三城,從南往北看,分别是郢、鄢、鄧三城。
其中,郢都是楚國國都,此前已出現多次,就不必細說了。
鄢、鄧兩城則分别建于漢水兩岸――鄢城(今湖北宜城)在漢水以南,鄧城(今湖北襄樊以北)在漢水以北。
從這兩城所建的位置就可看出,楚國已深知漢水的重要性,因而特圍繞漢水建成了一南一北兩座大城,防備“孫武滅楚”的慘劇重現。
這三城都有大軍駐守,各約十萬,成互援之勢。
是楚國曆時多年,苦心建成的一道防守鎖鍊。
可是,眼下白起既已從漢水以南的上庸出兵,那就可以繞開鄢、鄧兩城,直撲郢都。
一旦郢都被攻破,拱衛漢水的那二城就算是守得再好,也無意義了。
于是,楚襄王見狀,慌忙下令鄢、鄧兩城守軍向郢都集結,将三十萬大軍密密麻麻地彙集到了一處。
這樣,任他白起再有通天的本事,也絕不可能攻下守軍如此之多,防守如此之堅固的楚國大都。
孰料,白起要的就是這一效果。
先前,他派遣出軍隊進駐上庸時,自己并未随軍趕去,而是靜坐後方細看楚軍部署。
當他得知楚軍已争先恐後地趕去郢都作死守狀的消息時,才率軍三萬,從商於出發向東開進,同時,一紙急書,讓進駐上庸的五萬軍隊渡過漢水,與自己彙合,共擊強楚。
那麼,他的真正目标是?
――鄧城。
簡單的說,白起想要出奇制勝,想隻憑八萬軍隊由北向南一路攻到郢都。
然而,因漢水兩端防守森嚴,強攻不得,他便故弄玄虛,顯出一副要從上庸直撲郢都的架勢來。
這一招極其冒險,他當然不可能這樣做,但楚軍因畏懼于他的威名,都以為他想要這麼做。
結果,一時間漢水兩端的楚軍慌慌張張的集體南下,将一片不設防的空地留給了秦軍。
這就和現在白起想要直撲臨淄一樣,迫使齊國再陶郡的軍隊回援,從而打破僵局。
在楚國君臣恍恍惚惚的狀态下,白起親率大軍從漢水北部的商於出兵,又将漢水以南的上庸軍一并召來,直撲鄧城。
鄧城守軍這時已十去八九,見秦軍大舉殺來,大亂,沒幾日,鄧城便落入了白起手中。
拿下鄧城後,白起馬不停蹄,下令秦軍渡河攻打鄢城。
這時,楚軍因得知鄧城失守,已初步摸清了秦軍的意圖,趕緊又急急忙忙的向鄢城趕來,等及白起率軍尋橋過了河時,鄢城之内已陸續趕來了十萬大軍,将這道防線及時補上了。
在《孫子兵法》中有“其下攻城”一說,以十倍圍之,三倍攻之,在攻、守雙方兵力相當的話,應是守方占絕對優勢才對。
為何反倒被秦軍得了優勢?
原來,白起率軍攻下鄧城後,連忙四下尋橋渡江。
那漢水下遊處江面極寬,沒有船隻不得渡過;上遊處卻有幾處狹道水道,上面建有木橋,秦軍因此才過得江來。
過了橋後,白起一聲令下:拆橋!
很快,秦軍的退路已絕,除非能戰勝楚軍,否則八萬秦軍必将被困死在漢水南岸!
更該死的是:為求行軍神速,渡江前,白起隻讓士兵們每人帶上幾日的口糧,不用慢吞吞的辎重部隊跟着。
及至趕到鄢城城牆下時,士兵們的口糧已經吃完了一半,不迅速将此城拿下,很快就要空腹作戰了。
因此,衆人一齊拼命,隻求數日内能攻破城池,好有飯吃。
守将見秦軍拼的兇狠,連忙召集士兵竭力抵擋,狀況雖不佳,好在郢都相距很近,很快就有好消息傳來:數萬援軍已在路上,不日就能趕來相助。
很快,這一消息也被白起獲知。
他知再猛攻下去,等不及攻破城池,士兵們就得餓死絕了。
于是下令又撤離了鄧城。
這就是白起最早打的機動戰,利用己方的快速移動,從而對敵方産生壓力。
在司馬法就說過,“寡利煩,衆利戰。
”白起的八萬秦軍對于楚國的三十萬大軍無疑來說是非常少的,可是白起就充分發揮了寡利煩的軍事思想,不斷通過轉移作戰達到自己的兵勢大勝。
于是八萬秦軍向鄢城以西快速撤去,此地有小城數個,守兵甚少,白起親自督陣,很快就将這幾座小城拿下,獲得了一些糧草。
因為這事,秦軍總算暫時能吃飽肚子了。
他再派人去探鄢城動靜,很快得知該城内已有大軍不下十五萬人,這時若再回過頭去發力猛攻,依然不可急下。
白起不信這個邪,他偏要再攻一次才肯甘心。
于是他将鄢城以西的幾座小城掃蕩幹淨後,再一次率軍開至城下,又要攻城。
城中守将見他去了又回,猜出了秦軍短處:其遠涉而來,兵鋒雖強勁,但苦于糧草不足,必不能久戰。
因而督令下去:全城上下竭力守城,切不可輕易出城與秦軍對攻。
等其糧草盡後,自然被迫退去。
那時,我等再去收複鄧城等地,還不是輕而易舉。
果不其然,白起再攻了幾日,見城防堅固,楚兵又不肯出城迎戰,隻得泱泱退去,連撤上百裡,退至鳳翔(今湖北武安)一帶,作決戰準備。
鳳翔乃是一座小城,城中百姓早已逃散一空,既無糧草,也無守軍,不足挂齒。
但白起之所以撤至此處,不為奪糧,不為休整,而為奪城!
漢水有一支流,恰好從鳳翔南端流過,距離城牆處隻有數裡路程。
白起先前四處打劫糧草時,早已将這帶地勢探查清楚。
因而,他佯攻一陣,見楚軍打定主意死守不出,立即将大軍全部集合到此地,下令道:掘土蓄水,以灌鄢城。
不出數日,數萬秦軍通力合作,竟将水位堵得高達十餘丈。
白起見了,忙将軍士向上遊安置,然後一聲令下:放水!
洪水滔滔,如龍馬奔騰之勢,急速向鄢城方向沖去。
一聲驚雷般的巨響過後,鄢城城牆已塌,城中軍民數十萬人被一股腦兒傾倒入深水中,毫無反抗之力。
水勢過後,白起領軍殺到時,鄢城一帶的場面已慘不忍睹――軍民十死八九,房屋盡被沖垮,一片澤國景象……向來殘酷無情,以争奪人頭為樂的秦軍将士,也被這一幕給震驚了。
當時,方圓數十裡之内,死者處處都是,屍臭熏天。
數十萬楚人,一朝覆滅。
卻說白起見鄢城已下,毫不心軟,立即督令秦軍将士趁勢進擊。
此時,楚國核心地帶的三大城池已丢了兩座,郢都城内雖仍有守軍十幾萬,卻早已惶惶不可終日――郢都四周的地勢,與鄢城極其相似。
白起能水灌鄢城,如何就不會水灌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