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别是在大明帝國這樣活着,有些人能夠活得很快樂,而有些人卻會活得很累。
大明帝國如今正在昌盛的發展之中,事情也在按照朝廷的安排一步一步的向前發展,計劃正在全面的鋪開。
大明帝國雖然沒有四面開戰,但是他們探索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止下來。
在建文皇帝朱允炆的關注下,一支支探索隊離開了大明朝廷,不同的團隊,向着不同的方向。
他們即将開啟新一輪的探索。
大明南洲的成功發現讓朝中大臣都知曉,有些時候大明混一圖說的事情是真的,那麼既然如此,他們就會選擇支持,當然是因為大明南洲确确實實存在。
懷疑的人并不少,至少他們認為朝廷不應該把錢花在這個上面。
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确切的消息,所以對于朝廷所做的決定,他們并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但是朝廷官員卻知曉海上貿易給他們帶來了多少利潤,現如今朝廷雖然處處都在花錢,但是國庫卻是不斷的充盈的,因為貿易的往來,朝廷收的商稅,都足以讓整個國庫充盈起來。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對于很多人來講,他們不理解是因為他們層次不夠,達不到所要接受的條件,但對于很多人來講,那隻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同的角度的人看着就是不一樣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是神,但如今它卻像神一樣被高高的捧在上方,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大明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按照目前的情況。
積極的推動大明的發展,甚至是限制那些勳貴,還有朝中大臣中飽私郎一己私利來做他們的事情。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名聲如今非常的不錯,百姓們都相信他,朝廷官員卻又敬畏着他,越是了解他的人就知道這樣的仁慈,最終的力量是什麼。
見到建文皇帝朱允炆走進房屋内部,方中愈和童俊兩人站起身來,畢恭畢敬的向建文皇帝朱允炆行禮。
“臣方中愈,臣童浚見過陛下。
”
兩人都是重要的人物,如今一個掌握着大明強權部門,錦衣衛,一個掌握着最新的海軍都督府。
當初童俊能夠掌控海軍都督府,也是因為方中愈的積極推薦,那個時候建文皇帝朱允炆甚至是都沒有辦法知曉關于童俊的一切。
,或者說他根本就不了解這個人,但是如今海軍發展到如此地步,他也是相信自己的眼光的,甚至可以說他是相信方中愈的眼光的是方中愈一樣,這一切都變成了可能。
今天他們兩個人一起來,建文皇帝朱允炆也猜到了一些。
“你們兩位不用多禮,是不是前往倭國還有琉球的事情準備好了。
”
屋子裡已經沒有了其他人,一般這個時候建文皇帝朱允炆身邊的人都會自覺的離開,然後外面都是有錦衣衛把守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過程,或者說他選擇了相信方中愈,甚至是對方中愈一直都是真心的相信。
方中愈這一段時間做了不少的功課,這個時候也就不賣什麼冠子了,等待金融皇帝朱允文落座之後,他們兩人也坐下說的。
“陛下,海軍都督府所訓練的海軍第二師,如今已在大明海江東海往外訓練,要是能夠在倭國或者是琉球甚至是台灣島那裡建立海軍基地,将會方便後期的很多工作的開展。
”
海軍都督府如今做的最大的攻擊不僅僅是訓練了衆多的海軍士兵,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如今海疆的情況展開訓練,他們如今提出來的就是各地助手向倭國征調,做海軍基地也是其中之一。
,中原一直都是天朝大國,從大唐的時候開始我國就一直派人來學習,那個時候稱之為遣唐使,如今的大明更是天朝上國中的佼佼者,一直仰慕天朝文化的倭國人是不少的。
之前朝廷允許各藩國或者是外藩,他們可以在朝廷這邊學習大明國土内的文化,所以那些倭國學子來到大明之後穿着大明的衣服學習大明國音。
如今要是不仔細看他們的行為行為,恐怕都認為他們就是土生土長的大明人,當然仔細分辨還是能夠分辨出來的,不過這也足夠說明他們對于大明的文化是熱愛的骨子裡的,至于鄙不鄙視自己的家鄉倭國,那就不一定了。
前往大明求學的,不僅僅有倭國的學子,當然也有不少的浪人,如今在應天府内人數還是比較多的,能夠從倭國來到大明朝廷的,要麼就是官宦子弟,要麼就是貴族,當然他們來到大明之後也享受到了大明的政策,願不願意回去的倭國,那就不一定了,當然更多的人是不願意回去的,想要從這裡面的人找出一些能夠幫助大明朝廷說話的人,其實是非常容易的。
“也就是說你們已經選定了,将要在倭國那邊開辦海軍基地是吧?
隻是朕聽聞海軍那邊如今能力恐怕達不到長期駐守吧,倭國那邊動亂不斷,甚至是各方力量不明,他們願意這樣對待咱們大明嗎?
”
建文皇帝朱允炆對這些還是有一些疑慮的,雖然說陸軍在陸地上戰鬥力強大,甚至是如今已經可以在草原上跟草原人一較高下,當然沒有爆發全面的戰争,誰也說不出來最後的勝利者是誰,但是對于陸軍的自信,建文皇帝朱允炆還是有的。
海軍嘛,畢竟一直都是在做護航的任務,自從太祖高皇帝平定海上的海寇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強大的用武之地了,所以對于他們的能力,現在到底還剩下幾分,建文皇帝朱允炆是疑慮很大的。
“陛下其實已成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許多倭國的貴族是非常喜歡大明的,如果讓他們去幫忙,咱們做這些事情還是比較容易的,這些人嘛現在給予他們各種各樣的承諾,隻待大勢已成,到時候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咱們也是可以做到的。
”
“既然如此這件事情就安排你們做下去了,之前前往大明的那些倭國學子與使臣,一定要好好的招待他們,讓他們看到大明的強大與富有,正希望他們能為大明所用,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滋生他們觊觎大明的心思。
”
建文皇帝朱允炆對這些還是比較景氣的,他可不想自己努力努力,最後培養出更多的敵人前來。
倭國如今也不是統一的一大塊,很多地方都隻是名義上的尊崇,甚至是連名義上的尊崇都沒有,所以隻要稍微許以重利,多少還是能夠做不少事情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對于這樣的情況還算是比較滿意的,不過方中愈就比較警惕了,畢竟我國土地大部分都是山地,還容易發地震人口又不多,但是,正是因為環境比較惡劣,所以他們才會向往中華文化,甚至可以說内心裡對于中原王朝是有一些際遇的,說不定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就會成為懸在中國人頭上的一把刀。
,正因為如此方中愈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倭國最後不會成為大明的巨大威脅,所以如今還是要不斷的派人滲透潛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情況,當然更大的是取決于那些可以幫助大明的那些倭國學子。
朝廷如今燒制水泥修諾,在各個地方修建大道,不僅是為了方便貨物的進出信息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現了什麼事情能夠快速的用兵。
這才是最重要的,朝廷必須要保持對對方的威懾性,不僅僅是依靠整個帝國中樞的個人魅力,還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這一點已經獲得了武将們的共同意願,但是文臣們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看法歸看法,建文皇帝朱允炆同意,這些事情也都不需要做下去。
“陛下放心,這一點成自信還是能夠做到,對于這些人很多東西都需要朝廷來個規劃,他們更重要的是隻要大明本土能夠保持得更加強大,他們自然是不會動這樣的心思,所以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加緊教導他們的。
”
方中愈做出這樣的承諾,也非常的簡單,因為他知曉後是這個國家對華夏造成了多大的災難,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想在現在改變這些。
“你們做事朕都放心,不過既然如此,往外擴張的事情還是要考慮清楚,既不要給别人留把柄,又要保證咱們師出有名,這個是說人民不僅僅是對外的,還有對内的朝廷官員們,朕也要說服他的百姓們,也不能對朝廷有過失望,所以朝廷做什麼事情多少還是有些交代的,你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正背着鍋并不難,但是你們要是背着鍋,影響的可就是你們自己,所以做事情還是要好好考慮一下。
”
,畢竟是武力擴張,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朝廷不可能就這樣平凡的說下去,一句話就能搞定所有的事情,所以有些時候使用武力也是b檔的,但是朝廷的官員和國中的百姓就不一定這樣想了,畢竟朝廷沒花費一分錢赢,就有他們貢獻的一份稅收,到那個時候又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總的來說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改土歸流,這樣的政策正在慢慢的實行之中,當然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全大的地步,隻是在小範圍内試用朝廷,自然是希望能夠把更大的影響力影響到那些邊遠地區的,但是如果不和他們做事情的話,更多是做不出來的。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發展時間線,目前他們對于大明的威脅還算是比較低的,畢竟北元餘孽也就是鞑靼和瓦剌勾結在一起的時候,對于他們更重要的事情就來了。
朝廷要面對的東西很多很多,所以現目前能夠做的事情就是這些,要幫助朝廷穩定下來,還要應對四周的威脅,這一切的一切都牽扯到朝廷中的經濟,國内的百姓需要生活的更好,國外的事情也要關注着,所以朝廷的任務還是很重的,任重而道遠說的就是如今這種狀況。
交通條件的限制讓很多地方都離朝廷中樞太遠太遠,公布如今相信了方中愈的那一番說辭,所以也在不遺餘力的開始大力修建道路,不僅僅是大路還有小路,當然必須要連接起來,這樣才能幫助朝廷能夠快速的用兵。
,當然這也是局部的,如果進行大規模的征戰,光是後勤補給軍糧運輸,就能把整個軍隊拖垮,甚至是國庫的收支,都不能夠支撐軍費的,這也是為什麼朝廷現在雖然做好了大量的準備,也不敢明顯的開戰的緣故。
按理說方中愈跟建文皇帝朱允炆提供的建議就是靠策略,不到萬不得已不需要用軍事來做。
畢竟朝廷還沒有一個可以多方面開戰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如果一旦打一場大的戰争,那麼牽扯的精力就更大了,整個國家可能都需要為這一場戰争服務,建文皇帝朱允炆自信整個朝廷如今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北方的戰事也一直都是在籌備之中,小規模的戰争一直在進行全面開戰,目前是做不到的。
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事情,所以現如今隻要國家還在穩定的發展之中,他們便能安安穩穩的坐觀朝廷官員雖然知曉建文皇帝,朱允炆有大野心,甚至是有大智慧,但是并不代表他們一定要遵守這樣的事情,如今隻要還沒做,那麼他們就已經非常的放心了,隻要在他們的任上不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更加的正常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心裡也非常的清楚,如今方中愈和童俊前來不僅僅是要說這些事,但隻要能夠把事情搞懂,後面的事情就更加的輕松了。
“陛下放心,錦衣衛的能力是知曉,這些事情都可以做的很隐秘,畢竟有些事情隻要咱們不說,也不需要讓外人知曉,陛下還看錦衣衛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