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看來,這隻是勃列日涅夫的一種妥協,向強硬派達成諒解的講話。
其實他們并沒有猜錯,剛剛上台還不到一年的勃列日涅夫,确實是個弱勢的第一書記。
中央主席團委員當中最大的團體是柯西金的政府部門委員,有老資格的蘇斯洛夫,有波德戈爾内的門徒謝列斯特,剩下則是掌握黨務的勃列日涅夫二人組,還有監察權利的雙謝組合。
但這個過程,西方猜錯了,勃列日涅夫在處在劣勢的時候是十分謹慎的,面對着在各種部門占據領導地位的共青團幹部,以及強勢的柯西金團體,他更多的起到一個粘合劑的作用,現在的勃列日涅夫說的最多的就是團結,團結一緻,直至勝利。
在授勳完成之後,勃列日涅夫還專門和謝洛夫進行了溝通,表示願意提升克格勃的待遇,不過被謝洛夫拒絕了,“作為一個執法機關,我到不認為非要像舒裡克說的那樣,一個個都無欲無求,對于提升一下克格勃的總局級别幹部的權威,我并不反對,但是如果提升整體的權威性,對我們部門來講并不是一件好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内務人民委員會的成員,加起來已經接近兩百萬人,一旦克格勃的權威性得到提升,有可能對地方幹部造成影響。
”
“尤拉,你說的對,确實我有些欠考慮了,當前我們是要深化改革,把我們國内本應該取得的潛力完全挖掘出來,這樣各部門緊密配合就很好。
”勃列日涅夫沒有堅持己見,在一些政策上他是非常謹慎的。
他不會像是赫魯曉夫那樣,覺得不錯就做了再說。
其實勃列日涅夫算是一個謹慎的改革派,前提是改革沒有出現問題。
曆史上在他上台的頭幾年時間,一直對柯西金的改革都給予支持。
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現自由主義傾向之後,勃列日涅夫看到了後果,謹慎的風格重新占據了主導地位,便讓柯西金的改革越來越難以繼續下去,最終無聲無息的停止了改革。
柯西金的改革之所以失敗,和捷克斯洛伐克出事是有很大關系的。
而現在,謝洛夫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伊拉克、印尼和蘇丹的潛力,都足夠讓蘇聯挖上幾年時間,根本不需要擔心出現劇烈的社會變革,把這幾個國家的潛力完全挖掘出來,蘇聯的經濟肯定比曆史上發展的還要快,因為蘇聯的經濟體系的規模總量已經在增加了,所做出的選擇餘地自然更多。
蘇聯唯一的短闆,謝洛夫認為就是怎麼玩,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有限的,但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無限的――這恰恰是蘇聯的軟肋。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對人民的文化生活領域進行強力的幹預。
強調正能量,導緻了文化産品的匮乏。
當蘇聯人民開始接觸到西方的五光十色、活力十足的文化産品之後,對西方的自由生活産生了向往。
對社會主義本身産生了懷疑。
蘇聯的文化劣勢,在謝洛夫看來簡直比因為身處寒帶受到自然制約的農業還要弱。
平心而論蘇聯在這方面下達了大力氣,文化宮、電影院、廣場、休閑設施這種東西幾乎是标配,但就是無法和美國相提并論,學好很難但是學壞很容易,那種好的壞的都有的文化,比蘇聯文化部提倡的社會主義教育有吸引力多了。
要想扭轉這方面的局面,最終謝洛夫把希望寄托在了西歐的白左身上,隻有讓這群道德感爆炸的家夥,在西歐推行比蘇聯都要不切實際的政策,蘇聯才有機會扭轉現在的局面。
比如蘇聯提倡男女平等,克格勃就想辦法找女權主義者出來在西歐惡心蘇聯人。
西歐提倡多元化,克格勃就幫西歐搭建移民的橋梁。
西歐第二國際的社會黨說自己更加社會主義,克格勃就制定出來高昂的福利政策,通過渠道去造勢實施。
“伊拉克共産黨代表團馬上就要來了,這次把伊拉克納入我們的貿易體系,就可以在中東定下一個釘子,我們沒有完全截斷歐亞大陸,但也差不多了,隻需要等待一個機會,就可以完成這一點。
”謝洛夫毫不掩飾的說道,“我覺得我們能赢,最終的勝利者必然是我們。
”
“這是當然的,我們一定能戰勝美國。
”勃列日涅夫非常認真的同意道,從伊拉克進入蘇聯的體系開始,從地理上來講,蘇聯和美國進入了真正五五開的局面。
哪怕現在蘇聯把印尼丢了,也仍然是如此。
如果整個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全部在蘇聯的影響之下,造成的影響完全不能用三言兩語形容,“我們團結在一起,戰勝美國。
”
蘇聯是一個兩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橫跨整個歐亞大陸,在地理上如果蘇聯很強,那這種地理環境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蘇聯可以把自己的影響力輻射出去,如果蘇聯很弱,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因為敵人可以随時從四面八方打進來。
索性的是蘇聯真的很強,利用到了這種地理優勢,美國和蘇聯的情況恰恰相反,美國衰弱了最不濟也可以退守美洲,但想要強行封鎖住蘇聯,從地理上就非常困難。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從來就沒有和美國正面抗的打算,因為蘇聯也知道自己不是美國的對手,哪怕斯大林也不能改變這一點,于是就出現了二戰後蘇聯從伊朗撤軍,放棄希臘革命。
當時的蘇聯戰略是一邊經濟上趕超,一邊在部分領域維持與美國的平衡,而在歐洲則維持優勢,總體而言采取的是一種大陸上對美國的拒止戰略:所以才有軍事上蘇聯坦克炮兵的強勢,航天和核武器上的均勢,以及海軍的守勢,蘇聯紅海軍其實主要采取壁壘海域策略,謀求保護自己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他們長期沒有航母,根本就未曾想過要在大洋上和美國艦隊決戰什麼的,這都蘇聯自身的實際實力決定的狀況。
這不代表蘇聯什麼都不會做,一直承認美國是世界霸主,當蘇聯認為自己實力已經可以的時候,主動進攻就是必然的選擇,尤其是美國國内一片哀鴻遍野的時候。
勃列日涅夫現在就恰好遇到了美國一身問題的時候,作為一個很實際的人,勃列日涅夫不想談什麼國際主義,這個時候趁機給美國人幾刀是最好的選擇。
按照謝洛夫的話就是順風笑嘻嘻,逆風你麻痹。
在勃列日涅夫回到莫斯科之後一個月,伊拉克共産黨第一書記侯賽因?阿爾拉迪訪問莫斯科,對于這個新生的盟國,勃列日涅夫、謝列平和柯西金都非常的重視,勃列日涅夫和謝列平都看到了戰略方面的極大改觀,而柯西金更注重于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千萬規模的人口,類似于叙利亞和伊拉克雖然自然條件并不算最好,但也比埃及強得多,兩國都存在着工業化的必要條件,耕地和水源都不算太差,比扶持隻有石油的沙特要容易得多。
侯賽因?阿爾拉迪剛剛到達莫斯科,就受到了莫斯科幾十萬民衆的歡迎,随後蘇聯的中央主席團委員全體在克裡姆林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表達對這位伊拉克新統治者的支持。
“我和謝列平主席,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相信,伊拉克一定會在侯賽因?阿爾拉迪同志的領導下,成為一個民主、富裕的伊拉克。
蘇聯共産黨以及蘇聯人民會成為伊拉克人民最好的朋友,以及堅實的後盾。
”勃列日涅夫在歡迎侯賽因?阿爾拉迪的講話中這麼說道。
侯賽因?阿爾拉迪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十分感激,表示伊拉克将是蘇聯最為可靠的盟友,兩國的關系是任何外力都不可能打散的,整個克裡姆林宮掌聲如潮,讓侯賽因?阿爾拉迪十分激動,伊拉克共産黨終于成為了一個國家的執政黨,這讓他這個經過艱苦歲月的第一書記十分感懷。
随後勃列日涅夫和侯賽因?阿爾拉迪代表蘇聯和伊拉克,兩國兩黨簽署了蘇伊友好同盟條約,謝列平表示将幫助伊拉克進行法制建設,柯西金則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身份,簽署了對伊拉克的援助計劃,援建伊拉克的石油工業、以及水電、輕工業和畜牧業,涉及金額達十億盧布,第二天真理報正式刊登文章,高度評價蘇伊友好同盟條約,稱這是蘇聯一個偉大的勝利,一個嶄新的伊拉克從此出現在了中東。
“這明明是我的勝利!
梅夏采夫怎麼不提我?
”謝洛夫自我感覺良好的嘟哝着,一隻手伸向旁邊體會着柔軟低聲道,“老婆,起床了,起來尿尿。
”
“尿什麼尿,我尿你嘴裡,我要睡覺……”瓦莉娅一個翻身把丈夫手壓在下面,閉着眼睛呐呐道,“這麼喜歡摸,就别抽回去了。
”
“老婆,一會不過皿了。
”謝洛夫無奈的嘟哝,沒有得到女人的回應。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