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為養殖規模的增加,玉米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當撐飼料來種植的農業公司。
這年頭玉米産量不是太高,這東西嘉靖年間就傳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種植面積範圍已經非常大了,幾乎各省都有。
試驗田中的玉米經過收割之後,畝産達到了630公斤,産量再度逆天,雖然相比後世的最高産量低了一半。
農業技術的進步,讓此時的朱由校,有了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底氣。
這些新的農業技術,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進入普及階段。
鐵路修建工人在天啟十二年夏天已經突破了一百萬人,并且參與建設的工人每個月都在以二三十萬人的規模網上增加。
為了修建這些鐵路,抽調了很多人力物力。
大量的鐵軌和枕木被運送到了工地,工人們鋪設好路基之後,便将這些枕木和鐵軌鋪設了上去。
整個鐵路幹線,被迅速修建起來。
秋收之前,鐵路就能修到東北黑龍江,而遼東夏收的糧食,已經開始用鐵路往京城運了。
修往張家口的鐵路也快要竣工了,這段鐵路修建難度算是當前修建的鐵路線當中最大的,不過在新式炸藥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戰勝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将鐵路修到了張家口。
通往張家口的鐵路,還将修道草原明統區。
隻要鐵路修到哪裡,哪裡就是大明能夠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統區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沒有機會了。
這幾年下來,明統區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過得不錯,有付出勞動,也有得到收獲。
蒙古人願意過這樣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樂意看到。
草原能穩定,能産出草原經濟原材料。
草場不被過度開發退化,隻要能保障這幾點就成功了。
他們想要造反的話。
朝廷随時能夠通過鐵路把兵力快速調過去鎮壓。
而且現在這些蒙古牧民一個個有自己的草場和蒙古包、牛羊,腦子被驢踢了才去造反。
雪災依舊是草原上的一大問題,不過有了鐵路,朝廷救災也比較容易,鐵路是能夠在雪地裡運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于蒙古人是否占據草原,這一點并不重要。
蒙古人在日後注定是打醬油的民族,隻要被納入大明的統治。
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這條修往草原的鐵路,也将是朱由校發動對蒙戰争的重要交通線。
而修往西域的鐵路幹線,估計則要天啟十三年開春後才能修通,這樣的進度已經讓朱由校非常滿意了。
關内的鐵路幹線則修建速度很快,因為關内不缺工人,鐵路幹線已經在天啟十二年夏季就鋪設到了山東、山西、河南,都與北京連接在了一起。
接下來就是要将這些鐵路繼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的鐵路網絡。
在這個沒有汽車的年代,陸地上的運輸效率要提高,那麼隻能靠鐵路。
支線鐵路測量、動工的活動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
鐵路為工廠主和農場主們都帶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還是工廠主,這意味着他們的商品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市場。
大量的鐵路建設活動。
倒是讓天啟十二年北方經濟沒有那麼冷淡,但是經濟确實已經開始冷卻、降溫,浮躁的社會風氣已經開始慢慢的沉澱。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經濟則更加蕭條了,大量百姓開始選擇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區謀生。
冶金業幾乎全面完蛋,而紡織業方面,民間紡織業基本上也已經完蛋了。
不過在天啟十二年,松江府地區建成了第一座國有紡織廠,随後國有紡織廠開始迅速在松江府遍地開花的建設起來。
盡管南方各省沒有開始改革。
但是國有資本财團已經開始将輕工業往南方一些地區轉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較适合發展輕工業,同時随着國企商品大量湧入南方市場。
也有了将産業向南轉移的底氣。
一些紡織女工重新上崗,不過紡織廠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就業崗位。
沒有徹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規模展開建設,這錢砸進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資本商人圈走,資金循環的鍊條很容易斷裂。
工廠向南轉移,還是不能改變南方市場蕭條的局面。
特别是長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區,農村自然經濟在商品化經濟的沖擊下,開始大範圍的崩潰。
但是對内部市場的開拓,并非以掠奪為目的,那些走向破産的農民和工人,還是可以通過民政局等渠道進行移民等等。
在對外貿易上,中南半島的貿易局勢基本上趨于穩定。
安南戰敗,極大的震懾了暹羅(泰國),暹羅在大明的要求下,進步一的開放了商品市場和資本投資。
同時暹羅與緬甸,都正式與大明簽訂了宗主國協議。
過去大明确實也是暹羅和緬甸的宗主國,但是沒有明确的規定内容。
隻是進貢與賞賜的關系,具體義務、責任,以及如何做生意等等問題都沒有規定。
這份宗主國協議簽訂之後,暹羅和緬甸在大明的霸權淫威之下,隻能乖乖的開放商品市場和資本投資。
大明的商人可以暢通無阻的前往中南半島做生意,商品也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商行、土著買辦的模式賣到中南半島各地,并且收購中南半島各地的原材料、特産。
大明的國有資本财團已經直接開始在中南半島進行投資了,這裡的商品糧對大明來說已經越來越重要,特别是經過改革之後的北方各省,圈地運動十分高漲,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投入工業建設之中,需要更多的外部糧食輸入。
至于大明南方各省,此時原材料種植規模就更加龐大了,這是南方各省唯一沒有遭到沖擊的産業。
反倒因為工業的發展,銷路比以前更好了。
隻要是棉花,不愁賣不出去。
隻要是生絲。
同樣不愁賣。
本土市場需求量随着發展不斷擴大,而海外市場對絲綢的需求量也随着對海外貿易規模的增加而擴大。
隻有榨糖業遭到了較大的打擊。
台灣和南洋地區的蔗糖價格比傳統本土區域的蔗糖成本要低,市場價格也更低,質量也更好,深受市場歡迎。
整個東亞,如今隻有大明才有商品化蔗糖産業,這些商品化蔗糖出口到了中南半島、朝鮮、日本、蒙古、非洲、中東、印度。
印度倒是有自己的蔗糖産業,不過價格比大明的蔗糖高。
不過大明倒也沒有大量出口這些蔗糖到印度等國家,還是因為對海外開發速度比較快。
海上運輸有點更不上,加上本土商品随着工業革命的展開而大量增長。
與印度的貿易并不是很順利,特别是天啟十二年大明對印度的紡織品出口規模擴大之後,印度幹脆禁止進口大明的紡織品了,但對于原材料出口,印度倒是沒有禁止。
同時在奢侈品等方面,印度人的王公貴族們倒是願意購買。
雙方的貿易對于大明來說還是有利的,用附加值高的商品換到了附加值低的工業原材料,但大宗商品想要大量沖擊印度市場卻是比較困難。
與中東人的貿易也差不多是如此,不過中東人這年頭并不是太富裕。
非洲人生産力就更低了,大明的商船到這些地方貿易,基本上都一年去一個船隊就差不多了。
貿易規模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和非洲人的貿易,也就是換取一些自然資源。
大明也還沒有開始在中東也南非進行什麼海外殖民,不過天啟十二年卻是開始了殖民活動。
這次殖民活動瞄準的目标是南非,朱由校知道那裡有很多黃金和鑽石。
鑽石這個玩意,在大明并不是那麼受歡迎,這個年頭的大明并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于鑽石這個東西,盡管存在一定市場。
但沒有到非要不可的程度,因此價格沒那麼高。
不過鑽石有工業用途。
這資源也是很重要的。
黃金當然就更重要了,大明先占了這個地方。
日後就可以大規模的開采黃金,南非的黃金,儲量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比現在的闆鴨占據的南美洲還要豐富。
到時候有了足夠的黃金,大明可以直接玩金本位了。
當然開采黃金是開采黃金,統治印度的計劃一直沒有被朱由校所放棄。
蒙古人都能統治印度,大明為毛不行?
錦衣衛已經開始跟随商行在印度活動,開始收集印度的各種政治、軍事情報,并且開始選擇性的接觸一些地方土邦家族。
對于那些土邦來說,隻要大明給予他們勝利的信心,他們為了利益,臨陣倒戈又算的了什麼,反正到時候也隻是換了一個中央政權,他們一樣是地方土霸,依舊享有統治利益。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印度人對大明是比較陌生的,特别是前往印度貿易的商船都是大明國有商船隊,不會向印度透露太多大明的信息,但大明的商行卻是開到了印度沿海城市,與印度人展開貿易。
天啟十一年,朱由校制定的打開印度市場的戰略目标,已經送到了南洋軍區司令高邦佐的手中。
朱由校的決策是先打開印度市場,對印度進行放皿,從而控制戰争規模。
等把印度的皿放得差不多了,再對莫卧兒王朝發動進一步的戰争。
高邦佐接到命令之後,很幹脆的向印度提出擴大貿易規模的要求,結果自然是遭到了印度莫卧兒王朝的拒絕。
遭到拒絕之後,消息傳回已經是天啟十二年夏季了。
河内戰争剛剛落幕,高邦佐把河内明軍的機槍抽調了出來,并且從本土要來了一百萬發機槍子彈,然後派遣了一萬多名士兵,在十二艘戰列艦的護送下,悍然進入橫河流域,并進行了登陸,然後一路攻城拔寨,沿着恒河一路向莫卧兒王朝的首都發起進攻。
明軍裝備極為精良,一路上那些土邦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
明軍每攻占一座城市,隻搶印度官方的财産,對那些普通印度人卻是沒什麼侵犯,什麼強奸婦女、縱火之類的行為更是不允許的。
以至于那些碰上被明軍占領的城市,基本上沒有什麼反抗。
明軍登陸的地方也就是後世的孟加拉國,這裡是恒河流域的入海口,恒河流經印度四分之一的國土,也是大明當前與印度進行貿易的主要流域,這裡适合船隻航行,大明的商品可以從恒河銷售到印度很多地方。
這個年代随着蒙古人統治印度,把中東宗教帶入,所以印度是處于一種宗教混居的狀态,印度教和******教的沖突比較嚴重,不過并麼有像後世那樣分成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印度三個國家。
此時的印度,比後世的印度還要龐大。
明軍突然占領了印度恒河下遊地區,并且打垮了好幾個土邦,對莫卧兒王朝造成了巨大的震動。
莫卧兒王朝此時正處于興盛時期,軍事力量還是不錯的,為了應對明軍的入侵,莫卧兒王朝當即集結軍隊,直接拉出了一支三十多萬人的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恒河下遊入海口方向。
此時的明軍,正在抄家。
擊敗了後世孟加拉國地區的土邦之後,直接把這些土邦千年世家給抄了,收獲可謂極為豐富。
這個年代的印度,還沒有遭到殖民。
而印度也是一個農業國家,商品長期出口,金銀珠寶這些東西源源不斷的流入印度,又被大量集中在這些土邦世家手上。
搶劫印度百姓太沒水平了,搶劫這些土邦家族才是真正有油水的。
畢竟印度百姓手上的錢,可以通過商品貿易獲得,這些土邦手上的錢,就不是那麼容易搞到手了。
開戰之後,因為占領了不小的地盤,高邦佐又從南洋抽調了兩萬海軍陸戰隊登陸了印度,以控制那些占領地區,并且親自跑到印度考察了一番。
到達印度之後,高邦佐看到的是極為不公平的印度種姓制度,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印度百姓極為困苦悲慘,整個社會充滿了赤,果果的壓迫與奴役。
[Miao&bige].com首發
随即高邦佐将扮演入侵者的羞愧丢掉了十萬八千裡之外,直接上疏給朱由校,提出了類似‘解放印度人民’的思想。
對于高邦佐來說,這個想法是有點真心實意的,作為一個儒家文人,看到這世上有如此不公的社會制度,而享受這種制度紅利的竟然是一群沒有人文内涵和人道情懷的印度土邦貴族,那還不如讓大明來統治這個國家,消滅印度這種極不公平的階級壓迫。
當電報發到京城,奏疏送到朱由校的手上的時候,朱由校看了内容之後,直接拍手叫絕。
怎麼把人權這個武器給忘了,印度最大的軟肋就是缺乏人道主義、充滿階級壓迫啊!
隻要高舉這個旗号,約束好軍隊紀律,大明這就不叫侵略印度,而是叫解放印度人民。
如此一來,不就出師有名了麼?
至于是不是真的要消除印度種姓制度,後面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考慮。
如果成本太大,那就小規模的劃塊地方來搞搞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