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河之戰,對外宣稱是大捷:斬首六百餘敵騎,陣斬孛堇完顔徒涉,還不能說是大捷嗎?
但呼延庚等人心下明白,四千人被兩千多騎兵壓着打,若非魯智深和楊可發趕到,郝思文的四千人就被人打崩了。
宋軍固然是潰兵新集,烏合之衆,但金兵的戰力也着實強悍。
經過這一戰,完顔銀術可肯定确認了宋軍的救援路線,一定在前邊某個地方等着呼延庚。
呼延庚遣退衆人,自己将《華北五省等高線地圖》取了出來,找出“山西南部”這一頁,仔細觀看。
在沁水河與隆德府之間,有兩座山:盤秀山,發鸠山。
兩山之間是一片平坦的谷底。
兩個月前呼延庚到隆德府去求救,以及救出王禀之後再到隆德府,都走的是這條路。
兩山之間谷地平坦,适合大軍行進,也适合金兵在山中埋伏。
呼延庚躺在氈子上,眼睛瞪着大帳的頂部,慢慢回想。
宋軍與金兵交戰以來,唯一可說有勝機的情形,就是第二次救援太原的時候,小種經略相公的榆次之戰。
榆次之戰,宋金雙方兵力大緻相當,小種經略是宿将,所帶秦鳳軍也是西軍中的強兵,但在榆次之戰時,先是友軍失期不到,小種經略所部在經過山谷時拉成了一條長蛇,被金軍截為三節,金兵強攻中軍,最終小種相公全軍覆沒。
現在,呼延庚所部又要經過山谷,對手還是完顔銀術可,他會不會故伎重演呢?
大軍在沁水河東岸修整一夜之後,第二天早上繼續東行。
再過一天後,開始進入山谷。
最前一部仍舊是郝思文,随後的是魯智深部,跟在後面的是高舉着呼延庚大旗的中軍,随後是熊大白所部,再後是步鹿孤樂平的騎軍,步鹿孤樂平之後是關力原部、楊可發部,王滿倉押着糧草跟着,最後是宣贊部壓陣。
全軍的指揮權以中軍最高。
但若是隊伍被截斷,前軍則以普六茹伯盛為主,後軍則以宣贊為主。
郝思文帶領本廂,小心翼翼的穿過谷地,他的腦子裡全是“殽之戰”、“孫膑龐涓鬥志”、“曹操華容逢關羽”等典故。
所幸這是盤秀山和發鸠山之間的自然平地,平坦開闊,不像馬陵道那樣險峻,金兵也不可能用礌石滾木将谷道截斷。
郝思文正在想着,突然聽見遠處的山上一陣撲棱棱的響聲。
他已成了驚弓之鳥,心中暗叫一聲“有人放箭。
”一邊将身子伏在馬上,一面側頭觀望,隻見一大群鳥兒從山後飛起。
“山後有埋伏。
”郝思文派兵丁向後報告。
郝思文部安然走出了谷地,沒有遇到一點驚擾。
接着,魯智深也走了出來,中軍跟在後面,從中軍傳來命令,選有水源的地方,安下營寨。
郝思文松了一口氣,緊張了一天,終于可以休息了。
又想,金賊不該放過這個機會呀,難道是今晚要來劫營?
就在這時,派在前方的探馬驚慌失措的回報:“前方有鞑子的大軍,阻住了去路。
”
郝思文卻沒有驚慌,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面對面的打,他也不怕,魯智深等猛将就在後面。
中軍傳來命令,郝思文部改為左翼,魯智深部改為右翼,為中軍讓出道路。
同時讓郝思文繼續派出哨騎,探查金兵動向。
中軍還在前進,跟着中軍的熊大白部也快要走出谷地了。
突然殺聲大起。
兩邊的山地裡,沖出無數的金兵,直奔楊可發部的尾端,和騎軍的前端。
步鹿孤樂平見此,大喜過望:“便與鞑子決戰于此。
”
呼延庚對金兵的判斷,就是要在山谷這裡故伎重演,将宋軍截斷,然後集中兵力攻擊中軍。
單雙方的總兵力大緻相當,金兵要是集中攻擊中軍,則其他部分會相對薄弱。
呼延庚定下的策略,就是無論金兵如何布置,宋軍各部以擊破當面之敵為第一要務。
全軍的指揮權以中軍最高。
但若是隊伍被截斷,前軍則以普六茹伯盛為主,後軍則以宣贊為主。
雖然第三部就打着中軍的大旗,但呼延庚并不在中軍,在中軍替呼延庚值守的是普六茹伯盛。
他見到後路被截斷,也沒有慌亂,而是替呼延庚發布命令,集魯智深、郝思文和中軍三部,全力消滅正前方的敵人,再回頭救援呼延庚。
整個前軍組成的仍是一個方陣。
此時若從半空望下,可見這八千人整體構成了一個大方陣,内部又有很多小方陣。
一個又一個的小方陣排列得整整齊齊,組成了一個大方陣。
每個小方陣都是每個指揮組成五個橫排,每三個指揮組成一個縱列。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整個前陣共有十五個指揮,分作三排。
第一排的五個小方陣是由最精銳的五個指揮組成的,郝思文拿出來兩個,魯智深拿出來三個指揮。
魯智深親自帶領一個指揮在第一排的五個小方陣中位處中間,從左邊數起是第三個。
這個指揮以都為單位,每個都都是一個百人縱隊。
八千人布陣,說快也快,說慢也慢,随着中軍的鼓聲和普六茹伯盛的将旗指揮,列陣最前的五個指揮的指揮使而調整本部的位置,或向外去一點,或向内靠攏一點,時而随着将旗和鼓聲向前、向後小步移動。
對面的金兵兵卒在金将的指揮下也組成了一個相應的方陣。
兩軍列陣完畢。
戰場上安靜下來。
魯智深在宋軍陣的前邊,可以看到對面金兵列成的陣中旗幟飄揚,一員金兵的将領帶着幾個騎兵在陣前馳馬而過,一邊馳奔,一邊舉刀,大聲地在說話。
隔得遠,他聽不到這個将領在說什麼,但料來不是在傳遞軍令,就是在鼓舞金兵的鬥志士氣。
普六茹伯盛這邊也派出了将校,從中軍馳馬到陣前,從左向右行,檢查各個小方陣的陣型,并傳達普六茹伯盛的命令:“大旗就在中軍。
今與賊決戰,賊營不破,大旗不動!
”
前線的宋兵扭頭向後看。
普六茹伯盛的中軍在大陣之中,他的将旗就在這裡,高高地聳立在下午的陽光中,迎風飄揚。
宋兵多穿绛衣,如火。
對面的敵人衣着不統一,但皆結着發辮,剃光前額。
傳令的将校傳令完畢,馳馬奔回中軍。
魯智深心道:“命令開戰的鼓聲該要響起了。
”普六茹伯盛傳令令道:“向前傳:鼓聲起後,不要急着沖鋒,拿着兵器以正常行速前進,積蓄力氣,當臨敵還有百步之時再呐喊沖鋒!
”一個兵卒接着一個兵卒地向前傳,直傳到最前邊的魯智深部。
兩軍交戰,最令人覺得有壓力的時候不是在開戰後,而是在開戰前。
開戰後陷入混戰厮殺,殺紅了眼什麼都不怕,開戰前的沉默靜止卻很折磨人。
若是彼此隻有千餘人還好說,現下敵我各近萬人,這樣大規模的會戰,站在最前一列的士卒是很有壓力的,放眼望過去,對面烏壓壓的全是執着亮晃晃兵械的敵人,就好像是要以一己之力來面對他們似的,難保不會胡思亂想,若是膽小之人,隻這個肅殺壓抑的場面就會吓得他兩腿發軟,簌簌發抖,毫無鬥志了。
魯智深身邊還是以和尚為主,其他的兵卒全是精選出來的勇士,打過很多場仗了,卻是不懼眼前場面。
八千人列陣完畢,十五個小方陣立在地上不動。
經過短暫的停頓,鼓聲從中軍傳來。
這鼓聲先是平緩,節奏較慢,鼓點與鼓點之間的停頓較長,但随即,停頓越來越短,節奏變快,鼓聲激昂起來。
這是普六茹伯盛命令出戰的軍令。
此時中軍的傳令旗們在左右、前後的搖動。
列在大方陣最前邊的五個小方陣的軍官幾乎是在同一時間下達了相同的命令“前進,殺敵。
”
第一排的五個小方陣、五千名宋兵開始向前行進。
第二排的五個小方陣緊随跟上,接着是第三排。
按理說,宋軍步兵多,金軍騎兵多,應該宋軍列陣,等着金兵進攻才對。
隻是今時不同往日,普六茹伯盛還不知後軍發生了什麼,他急于打垮面前的金兵,然後反身去救援後軍。
戰鼓不但是對步卒的命令,也是對騎兵的命令,早先布置在陣外、掩護步卒列陣的三百餘哨騎随着鼓聲率先發動了對金兵的進攻。
金兵中的女真兵人人有馬,大隊騎兵沖着這些哨騎直奔而來。
幾千匹馬,一萬餘條馬腿在地面上踏動,馬蹄聲如同滾雷,一陣接着一陣
這雷聲讓宋軍的士兵有些驚惶,很多兵丁踮起腳尖,向着騎兵交戰的方向打望。
普六茹伯盛急下令:“全部立于本陣,跟上前隊!
後顧者,斬!
左右顧者,斬!
”大敵當前,交戰在即,最忌兵卒左顧右盼,更忌兵卒向後看。
他的這道軍令得到了嚴格的貫徹,各個指揮的軍官們接到令後,馬上約束本部兵卒。
求收藏,歡迎拍磚,用磚頭、紅票、月票狠狠的砸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