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說話之人乃是程昱,此時他已經想通,李儒今日為何會如此反常了。
李儒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為了轉移話題,讓衆人都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以至于忽略了讓文昭交權天子之事。
另一方面,李儒卻也是在為陳旭封公做好鋪墊。
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不少人勸說陳旭封公,他卻以時機未到為由,拒絕了衆人的建議。
可是現在天子及冠,朝中忠于漢室的大臣,都開始上蹿下跳,要求陳旭交權于天子。
在這個關頭陳旭不僅不能退讓,反而應該更進一步,在宣告自己權勢的同時,也能給關中諸将一個定心丸。
畢竟,文昭雖然乃是一方強大諸侯,名義上仍舊是奉天子以征四方,關中的文武并非每一人,都知道陳旭心思。
也許有人會對關中的未來有些彷徨,不知道關中日後究竟會被天子掌控,還是陳旭繼續專權。
這種不确定的目标,雖然能夠使得陳旭,招攬到一部分忠于漢室之人,卻也會打擊另一部分人的積極性。
封公不僅能讓陳旭身份地位更進一步,更是能讓衆人看清他的心思。
讓所有在關中任職的官吏,都能夠重新站隊。
封公以後,那些忠于陳旭之人自然歡欣鼓舞,不再迷茫;而那些死忠漢室之人,也可能會因此暴露出來一部分。
如此一來,隻要清理掉那些暴露的人,整個關中将會更加團結,隐患也會少上許多。
雖然這樣做會對陳旭名聲有損,甚至不利于他繼續打着漢室旗幟,征讨四方。
可是天下局勢已經走到了這種地步,尚未被消滅的諸侯,每個人都不是易與之輩,縱然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而且天子已經及冠,無論陳旭願不願意,都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到底是委曲求全交出權力,還是徹頭徹尾做一個權臣。
至于封公,就代表了陳旭的态度。
李儒不惜得罪滿朝公卿,自污己身,也要攪亂朝堂,為陳旭封公做好鋪墊。
程昱身為最早投奔文昭的謀士之一,又怎會讓李儒專美于前?
而且程昱自己,也是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并非十分愛惜自身羽毛。
故此,當李儒被甲士們帶走之後,程昱卻是站了出來,說出了李儒沒有說完的話。
朝中不少人卻是真正變了臉色,就連天子也不例外,哪怕李儒提起封王的時候,也沒有這樣。
孔融更是怒不可遏的說道:“大逆不道,簡直是大逆不道啊!
”
孔融的話,卻是惹怒了文昭麾下的不少武将。
典韋梗着脖子說道:“大将軍功勞蓋世,不封王也就罷了,就封一個公你這酸儒也在這裡叽叽歪歪,當真可惡至極。
”
“你,你……”
孔融指着典韋,憤怒的說不出話來,心中卻是感到非常憋屈與無奈。
典韋這個大老粗自然不知道,孔融以及朝中百官為何會如此失态。
他們失态,不是因為程昱想要陳旭封公之事,而是因為九錫。
相比起九錫,封公之事倒也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錫’通‘賜’,乃是賞賜的意思,九錫也就是皇帝賞給臣子的九種榮譽物品。
這九種物品分别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車馬,指的是金車大辂,兵車戎辂,玄牡二驷。
隻有德行出衆者,方會被賜予車馬。
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雙,這種賞賜隻能給那些能夠安撫百姓之人。
樂縣,指定音、校音器具。
能夠讓治下百姓們服從、擁戴,并且百姓彼此之間又和睦快樂,方能獲得這種賞賜。
朱戶,指紅漆大門,一般是帝王賞賜諸侯的大門。
而且能夠得到這種賞賜之人,還不是一般諸侯,必須是治下民衆極多,實力強大者方有資格接受。
納陛,就是在大殿之中特意鑿出階梯,成為受賞賜者專用的通道。
能得這種賞賜的,都是擅于勸谏,忠誠而且深受天子器重、榮寵之人。
虎贲,指守門之軍虎贲三百人。
隻有武力過人,能退惡者之輩方能得此賞賜。
弓矢,指彤弓矢百,玄弓矢千,并且是特制的紅、黑色專用弓箭。
隻能賞賜給那些能征善戰,可以領兵讨伐不義的人。
斧钺,是一種用于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征。
秬(jù)鬯(chàng),指供祭禮用的香酒,以稀見的黑黍和郁金草釀成。
這種東西,隻會賞賜給那些純孝之人。
想象一下,九種賞賜分别代表了,被賞賜之人的九項才能——品德高尚;能安撫百姓;得民心;強大的諸侯;敢于谏言,并且得天子器重;勇武過人;擅于統兵打仗;執掌國家軍政大權;孝順。
可以說,以上的九種物品,哪怕有人能夠得到其中一個賞賜,已經是天大的殊榮了。
若是天子真将九錫賜給臣子,寓意将會完全不一樣。
真要賞賜九錫,就代表了這個人簡直是完美無瑕,他的榮光甚至要蓋過天子。
當初王莽就是被西漢授予九錫,而後廢掉漢室建立新朝。
華夏曆史上,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昭,以及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的賞賜。
而‘九錫’,幾乎已經成為了篡逆的代名詞。
對于這個賞賜,一般人也不敢随意接受;因為接受了九錫,往往就代表心懷不軌。
三國鼎立的時候,遼東公孫淵依附曹魏,孫權為了拉公孫淵,并且離間他與曹魏之間的關系,就曾經派遣使者,前去遼東賜給公孫淵九錫。
結果公孫淵為了避嫌,就拒絕接受孫權的賞賜,并且殺掉了孫權使者。
蜀漢丞相諸葛亮功高震主,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了蜀國。
李嚴當時就試探着勸說諸葛亮,讓他受九錫,進爵稱王。
諸葛亮卻是回答:“今讨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魏,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
”
看過諸葛亮的答複,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諸葛亮明知李嚴之意,卻故意裝作糊塗婉言拒絕,并且開玩笑似的說出最後那句話,就風淡雲輕的将這場風波平息。
正是因為九錫非同尋常的含義,當天子以及百官,聽見程昱的話之後,才會臉色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