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剪輪五铢是币制混亂時代的産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鹹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铢一枚,錢首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
“五铢”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铢”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制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铢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首沿用了七百多年。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
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蕩。
半兩錢、西漢五铢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
首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铢錢。
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铢錢。
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五铢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将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铢錢稱為“延帝五铢”。
随着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别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西出文”五铢錢。
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緻使原本混亂的币制越發不可收拾。
建武以後各朝五铢錢比西漢各朝五铢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
“五铢”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铢”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铢金字旁大,“金”字西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首筆,兩端較細;制作精緻,文字書體規範。
銅質為淺紅色,還有